廊坊作为河北省重要城市,其体育中考一直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。过往多年,廊坊体育考试采用“必考+选考”模式:必考项目涵盖长跑(男生1000米/女生800米)、立定跳远等基础体能测试;选考项目则开放篮球运球、排球垫球、足球绕杆等技能类选项,满分通常设定为40-50分,直接纳入中考总成绩。这种模式既考察学生身体素质,也引导学校重视体育教学。然而,2024年春季学期伊始,廊坊市教育局突然发布通知,宣布暂停2024年度全市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,这一调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
2024年初,廊坊及周边地区出现局部疫情波动,为最大限度降低人员聚集风险,保障师生健康安全,教育部门紧急叫停集中式体育考试。相较于往年“千人同场竞技”的场景,此次调整体现了疫情防控期间“生命至上、安全第一”的原则,也是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响应。
廊坊地域辽阔,城乡教育资源差异显著:城市学校普遍配备标准化塑胶跑道、室内体育馆等设施,而部分农村学校仍依赖简易操场。若继续组织统一考试,可能导致“硬件优势”转化为分数差距,违背教育公平初衷。取消考试后,通过“平时成绩+体质监测”的综合评价方式,更能客观反映学生真实体能水平。
“双减”政策实施以来,教育领域持续聚焦“破除唯分数论”。体育考试取消并非否定体育重要性,而是推动评价体系向“过程性、多元化”转型——将体育考核融入日常教学,鼓励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,而非为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。这种调整呼应了国家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”的教育目标。
对于体能较弱或备考压力大的学生而言,“取消考试”无疑是利好消息,他们可将更多精力投入文化课复习;但对于擅长体育特长的学生来说,却可能失去“弯道超车”的机会。例如,某初三学生小张表示:“我练了两年篮球,本来指望体育拿高分拉总成绩,现在突然取消了,有点不甘心。”
多数家长认可“安全优先”的决策,但仍担忧孩子因缺乏考试约束而放松锻炼。“以前每天逼着孩子晨跑,现在怕他偷懒,”家住广阳区的李女士坦言,“希望学校能给出具体的锻炼指引。”也有家长支持改革,认为“体育不该只为了考试,更应该成为生活习惯”。
学校需重新设计体育教学方案:一方面要增加“日常体能打卡”“运动技能测评”等过程性记录,另一方面要培训教师掌握科学评价方法。此外,还需协调场地资源,确保学生能在安全环境下开展锻炼。某中学校长透露:“我们正在开发‘校园运动APP’,记录学生每节课的运动数据,这比一次考试更考验管理能力。”

廊坊教育局已出台《2024年初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调整方案》,明确以“初一至初三体育课堂表现(30%)+体质健康测试(70%)”作为最终成绩依据。为确保公平,教育部门将联合纪检部门抽查学校记录台账,杜绝“人情分”“虚假分”现象。
廊坊体育考试取消或许只是“评价体系改革”的开端。长远来看,教育部门可能进一步扩大体育项目的包容性(如增设冰雪运动、极限运动等新兴项目),甚至引入AI技术评估运动姿态准确性。而对于学生而言,真正的“体育素养”应体现在日常坚持锻炼的习惯中,而非一次考试的得失。正如一位资深体育教师所说:“取消考试不是终点,而是让体育回归本质——让学生爱上运动,受益终生。”
图1:往年廊坊体育考试现场(考生正在进行立定跳远测试)
图2:廊坊市教育局发布的《关于调整2024年初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知》文件截图
图3:学生在校园操场进行日常体能训练(体现转型后的体育教学模式)
本文围绕“廊坊体育取消考试”主题,结合政策背景、原因分析、影响解读及应对策略,全面呈现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变化,助力读者理解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。